菜单
本页目录

假期第5天 物质结构

1. 写出下列物质电子式

  1. HClO: H:O:Cl:
  2. CS₂: S::C::S
  3. HCN: H:C:::N
  4. H₂O₂: H:O:O:H
  5. Na₂O₂: Na⁺[O:O]²⁻Na⁺
  6. NaH: Na⁺H⁻
  7. CaC₂: Ca²⁺[C:::C]²⁻
  8. NH₄Cl: [NH₄]⁺Cl⁻
  9. CH₃Cl: H:C:H:Cl
  10. NaOH: Na⁺[O:H]⁻
  11. CO(NH₂)₂: O=C(NH₂)₂
  • 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:⑤、⑧、⑩
  • 含有非极性键的是:②
  • 含有π键的有:②、③、⑦
  • 直线分子是:②、③
  • 空间构型为平面的是:①、④、⑨

2. 填表

分子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目分子VS模型分子空间构型中心原子杂化轨道方式
HCHO0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sp²
HCN0直线形直线形sp
H₂S2四面体弯曲形sp³
NH₃1四面体三角锥形sp³
H₃O⁺1四面体三角锥形sp³
NH₄⁺0四面体正四面体sp³
SiH₄0四面体正四面体sp³
BH₃0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sp²
分子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目分子VS模型分子空间构型中心原子杂化轨道方式
SO₂1平面三角形弯曲形sp²
SO₃0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sp²
SO₃²⁻1四面体三角锥形sp³
SO₄²⁻0四面体正四面体sp³
ClO₄⁻0四面体正四面体sp³
PO₄³⁻0四面体正四面体sp³
CO₃²⁻0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sp²
NO₃⁻0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sp²

3. 在周期表中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

  • 1-35号元素:H, He, Li, Be, B, C, N, O, F, Ne, Na, Mg, Al, Si, P, S, Cl, Ar, K, Ca, Sc, Ti, V, Cr, Mn, Fe, Co, Ni, Cu, Zn, Ga, Ge, As, Se, Br, Kr
  • 碱金属:Li, Na, K, Rb, Cs, Fr
  • 碳族(ⅣA族):C, Si, Ge, Sn, Pb
  • 氮族(VA族):N, P, As, Sb, Bi
  • 氧族(ⅥA族):O, S, Se, Te, Po
  • 卤族(ⅦA族):F, Cl, Br, I, At
  • 0族:He, Ne, Ar, Kr, Xe, Rn
  • 镧系:La, Ce, Pr, Nd, Pm, Sm, Eu, Gd, Tb, Dy, Ho, Er, Tm, Yb, Lu
  • 锕系:Ac, Th, Pa, U, Np, Pu, Am, Cm, Bk, Cf, Es, Fm, Md, No, Lr

4.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

  • 基态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:1s² 2s² 2p²
  • 基态N原子的电子排布图:1s² 2s² 2p³
  • 基态Fe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:[Ar] 3d⁶ 4s²
  • 基态Cr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:3d⁵ 4s¹
  • 基态Fe³⁺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:[Ar] 3d⁵
  • 基态Ga的简化电子排布式:[Ar] 3d¹⁰ 4s² 4p¹

假期第6天 物质检验与除杂

1. 物质检验

  1. 将Fe₃O₄溶解在稀硫酸后,取1ml该溶液于试管中,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,若溶液变红,则证明溶液中含有Fe³⁺;另取1ml该溶液于试管中,向其中加入K₃[Fe(CN)₆]溶液,若生成蓝色沉淀,则证明溶液中含有Fe²⁺。

2. 气体检验与除杂

  1. 将CO₂和SO₂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,若溶液褪色,则气体中含有SO₂。将CO₂和SO₂混合气体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,则可除去气体中的SO₂。

3. 离子检验

  1. 甲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,可能含有Ag⁺、Ba²⁺等离子。
  2. 乙同学结论不正确,理由是没有看到紫色火焰可能是因为K⁺浓度太低或火焰温度不够高。
  3. 丙同学结论不正确,正确的操作是加入NaOH溶液中和酸性后再进行银镜反应。

4. 试纸检验

  1. 用pH试纸测定NaClO溶液的pH。
  2. 氯气可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;氯气可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。
  3. 二氧化硫可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;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。

5. 填表

物质(杂质)除杂试剂除杂操作
Cl₂(HCl)洗气
C₂H₆(C₂H₄)溴水洗气
CO₂(HCl)NaHCO₃溶液洗气
乙酸乙酯(乙酸)Na₂CO₃溶液分液
C₂H₄(SO₂)NaOH溶液洗气
溴苯(液溴)Na₂SO₃溶液分液
C₂H₂(H₂S)CuSO₄溶液洗气
乙醇(水)CaO蒸馏

6. 食盐水除杂

  1. 食盐水中含有Ca²⁺、SO₄²⁻等杂质,先加入过量的BaCl₂,再加入过量的Na₂CO₃,过滤后,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HCl,蒸发结晶,即可得到纯净食盐。

假期第7天 电化学

1. 电极反应

  1. 图1中,a极为铁,b极为石墨。
    • 若X溶液为酸性废水,b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O₂ + 4H⁺ + 4e⁻ → 2H₂O
    • 若将X换成海水,则b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O₂ + 2H₂O + 4e⁻ → 4OH⁻
    • a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Fe → Fe²⁺ + 2e⁻

2. 牺牲阳极保护法

  1. 图1中,a极为铁,b极为锌,X为海水。
    • a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Fe → Fe²⁺ + 2e⁻
    • b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Zn → Zn²⁺ + 2e⁻
    • 这种金属防护法叫牺牲阳极保护法

3. 电解反应

  1. 图2中,c极和d极均为石墨。
    • 若X溶液为稀硫酸:
      • c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2H⁺ + 2e⁻ → H₂
      • d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2H₂O → O₂ + 4H⁺ + 4e⁻
    • 若X溶液为NaOH溶液:
      • c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2H₂O + 2e⁻ → H₂ + 2OH⁻
      • d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4OH⁻ → O₂ + 2H₂O + 4e⁻
    • 若X溶液为MgCl₂溶液:
      • c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Mg²⁺ + 2e⁻ → Mg
      • d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2Cl⁻ → Cl₂ + 2e⁻
    • 若X溶液为AgNO₃溶液:
      • c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Ag⁺ + e⁻ → Ag
      • d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2H₂O → O₂ + 4H⁺ + 4e⁻

4. 电镀

  1. 若想利用图2装置给铁钉上镀锌:
    • c极连锌片,d极连铁钉,X溶液为ZnSO₄溶液。
    • c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:Zn → Zn²⁺ + 2e⁻
    • 电镀前后X溶液浓度不变

5. 精炼铜

  1. 若想利用图2装置给精炼铜:
    • c极连粗铜,d极连精铜,X溶液为CuSO₄溶液。
    • 精炼前后X溶液浓度不变

6. 金属保护法

  1. 若想利用图2装置保护铁质水闸:
    • 水闸连c极。
    • 这种金属保护法叫外加电流保护法

假期第8天 化学反应原理

1. 反应能量变化

  1. 反应A+B ⇌ D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:
    • 图中E₁代表活化能或反应热。
    • 该反应的反应热∆H < 0。
    • 一定温度下的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。
    • 其他条件不变时,温度升高时:
      • v(正)变大,v(逆)变大,平衡常数K减小。
    • 若A、B、D都是气体,其他条件不变时,缩小容器体积:
      • v(正)变大,v(逆)变大,平衡常数K不变。
    • 若使用正催化剂:
      • 该反应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减少,E₁减少,反应热∆H不变,平衡常数K不变。
    • 该反应由两步组成:
      • ①A+B ⇌ C ∆H₁ < 0,平衡常数为K₁
      • ②C ⇌ D ∆H₂ < 0 ,平衡常数为K₂
    • 则∆H、∆H₁、∆H₂三者的关系式为∆H = ∆H₁ + ∆H₂
    • 平衡常数K、K₁、K₂三者的关系式为K = K₁ × K₂

2. 反应自发性

  1. 反应A(g)+B(l) ⇌ 2C(g) ∆H > 0
    • 该反应在高温下可自发进行。

3. 滴定

  1. 常温下用0.1mol/L盐酸滴定20mL 0.1mol/L氨水:
    • 应该选用甲基橙做指示剂。
    • 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。

4. 碳酸钠溶液的性质

  1. 用方程式表示Na₂CO₃溶液显碱性的原因:
    • CO₃²⁻ + H₂O ⇌ HCO₃⁻ + OH⁻
    • 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是:[Na⁺] + [H⁺] = [OH⁻] + [HCO₃⁻] + 2[CO₃²⁻]
    • 物料守恒关系是:[Na⁺] = 2[CO₃²⁻] + 2[HCO₃⁻] + 2[H₂CO₃]
    • 质子守恒关系是:[H⁺] + [HCO₃⁻] + 2[H₂CO₃] = [OH⁻]

5. 碳酸氢钠溶液的性质

  1. NaHCO₃溶液的电离方程式:
    • NaHCO₃ → Na⁺ + HCO₃⁻
    • 水解方程式是:HCO₃⁻ + H₂O ⇌ H₂CO₃ + OH⁻
    • NaHCO₃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HCO₃⁻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。

6. 平衡常数关系

  1. H₂CO₃溶液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a₁、Ka₂表示,Na₂CO₃水解平衡常数用Kh₁、Kh₂表示。
    • 则Ka₁ × Kh₂ = Kw 和 Ka₂ × Kh₁ = Kw
    • 根据这个关系可以量化表示出“酸碱越弱越水解”的规律。

7. 水电离的离子浓度关系

  1. pH=3的盐酸水电离出的H⁺离子浓度为a,pH=3 NH₄Cl溶液水电离出的H⁺离子浓度为b。
    • a和b的关系是a < b。
  2. pH=10的NaOH溶液水电离出的H⁺离子浓度为x, pH=10的NaClO溶液水电离出的H⁺离子浓度为y。
    • x和y的关系是x < y。
    • a、b、x、y的关系是a < b < x < y。

8. 硫酸氢钠溶液的电离

  1. NaHSO₄溶液的电离方程式:
    • NaHSO₄ → Na⁺ + H⁺ + SO₄²⁻
    • NaHSO₄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:NaHSO₄ → Na⁺ + HSO₄⁻

假期第9天 选择题I套

  1. D
  2. C
  3. C
  4. B
  5. D
  6. B
  7. C
  8. D
  9. B
  10. C
  11. A
  12. B
  13. A
  14. C
  15. D
  16. B

假期第10天 选择题II套

  1. D
  2. A
  3. C
  4. B
  5. D
  6. C
  7. B
  8. D
  9. A
  10. C
  11. A
  12. D
  13. B
  14. A
  15. D
  16. C

假期第11天 综合大题

17. 铜相关反应

  1. (1)Cu
  2. (2)CuSO₄ + 2NaOH → Cu(OH)₂↓ + Na₂SO₄
  3. (3)
    • I. A、B、C、D
    • Ⅱ. [Cu(NH₃)₄]²⁺,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
    • Ⅲ. 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,蓝色沉淀溶解,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
  4. (4)
    • ①猜想1:氨水的量不够,无法让沉淀溶解;猜想2:NH₄⁺可以促进[Cu(NH₃)₄]²⁺生成。
    • . 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
    • .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NH₄Cl
    • ③NH₄⁺的存在促进了[Cu(NH₃)₄]²⁺的生成,平衡向生成[Cu(NH₃)₄]²⁺的方向移动。

18. 镓相关反应

  1. (1)p区,6s²6p³

假期第12天 综合大题

19. 电化学与热力学

  1. (1)
    • ①∆H = -2.303RTlogK
    • ②乙酸分子间存在氢键
  2. (2)
    • ①[Ag(NH₃)₂]⁺
    • ②A、B、C
  3. (3)
    • ①[Ag(NH₃)₂]⁺
    • ②1.0 × 10⁻³ mol/L
    • ③[Ag(NH₃)₂]⁺ > [Ag(NH₃)]⁺ > [Ag]⁺

20. 有机化学

  1. (1)C₆H₁₀O,醛基
  2. (2)苯甲醛,H₂
  3. (3)
    • A. H₂,加成反应
    • B. NaOH,取代反应
  4. (4)C₆H₅CHO
  5. (5)A、B、C
  6. (6)
    • ①C₅H₈O
    • ②C₅H₈O + H₂ → C₅H₁₀O

假期第13天 选择题III套

  1. C
  2. A
  3. B
  4. A
  5. D
  6. A
  7. B
  8. C
  9. D
  10. A
  11. B
  12. A
  13. B
  14. D
  15. C
  16. D

假期第14天 选择题IV套

  1. B
  2. A
  3. C
  4. B
  5. D
  6. B
  7. A
  8. D
  9. C
  10. C
  11. D
  12. C
  13. B
  14. A
  15. B
  16. D

假期第15天 综合大题

17. 氯相关反应

  1. (1)分液漏斗,NaOH溶液,Cl₂ + 2OH⁻ → Cl⁻ + ClO⁻ + H₂O
  2. (2)防止Cl₂与NaOH反应生成NaClO₃
  3. (3)略
  4. (4)
    • ①20.0
    • ②随着H₂O₂的加入,O₂的生成量逐渐增加,说明H₂O₂与ClO⁻反应生成O₂
  5. (5)
    • ①2ClO⁻ + H₂O₂ → 2Cl⁻ + O₂ + 2OH⁻
    • ②0.01%

18. 钴相关反应

  1. (1)2LiCoO₂ + 8HCl + H₂O₂ → 2CoCl₂ + 2LiCl + 4H₂O + O₂
  2. (2)Fe(OH)₃、Al(OH)₃
  3. (3)pH=5.0,[NH₄⁺]=0.5mol/L